胡萍,女,中共党员,讲师,河南省光山县人,1986年07月生,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,2014年11月进入河南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作,长期置身于教学、科研第一线,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、学习分析方向的研究工作。
近年来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青年科学基金项目)1项,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,河南省厅级项目2项等;参与国家级、教育部项目2项,省级项目2项,厅级项目7项,省级教学工程项目1项等;获省、厅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10余项;发表论文10余篇;主编、参编教材3部;以第一发明人申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,参与国家发明专利1项;获校优秀教工党员和文明教师等荣誉称号。
1.立足教师岗位,潜心教学,认真育人
作为一名高校一线教师,胡萍老师始终保持“学为人师,行为示范”的职业准则,时刻牢记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,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对待工作和每一名学生。工作八年以来,先后承担了本科生《现代教育技术》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》《非线性编辑》《影视后期处理》《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》《计算机应用基础》《平面设计》等教学任务,教学效果被多次被评为优秀,并获得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一等奖1次;同时,承担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《微课开发与应用》等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任务。主讲课程《现代教育技术》被认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,主编教材《现代教育技术》获批为河南省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。在教学过程中,大力尝试将科研理念和成果融入教学,有效更新教学内容、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教学,促进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达到知识与思政育人并举,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。
2.教研结合,学思同行
自参加工作以来,她始终致力于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,从最初只是进行教学改革,到后来将教学改革融入到科学研究中,一直在尝试,也一直在不断地修正思维和提升素养,也逐渐意识到作为一名一线任课教师,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重要意义,因此,她依托自己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,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实验设备,在教学改革、课程建设、教学实践、科研训练、学生培养等方面把两者进行有机融合,在《现代教育技术》《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》等课程中尝试教学创新,在混合教学中有机使用协作教学机制,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、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知识创生,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,参与的“计算机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‘金课’的研究与实践”于2022年获得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;并做到赛课结合,以赛促课、以赛促学,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,积极参加学科竞赛,近年来指导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、“iTeach”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、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、省级一、二、三等奖20余项。此外,胡萍在导师制团队学习中,每周均会组织学生进行圆桌会议式学习,将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,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。
3.砥砺前行,力求扎实科研
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提出了殷切寄语“青年强,则国家强”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,正生逢其时,胡萍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,砥砺前行,扎实做好科研工作,积极参加国内外各项研讨活动、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和研究培训,在扎实个人学识的同时,也夯实了其科研能力。
今年9月份,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基于多模态人机交互的协作式知识生成与演化机制研究”获得立项资助,作为一名仅仅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讲师职称的普通一线教师,能够在第一次尝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就成功立项,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。该项目的立项证明了胡萍正在用自己的认真投入和奋勇前进,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,也正说明了坚定信心、全力以赴、认真投入地做好当下,施展才干的舞台则会无比宽广,实现梦想的前景则会无比的光明。
(初审/王文定 复审/王斌 余昊 终审/刘润强)